智慧应急是在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下,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顺应新发展阶段要求和智能化大势、应急管理信息化的升级版,是助力安全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是实现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是破解当前应急管理工作难题堵点的有效手段,对于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创新,提高重大风险防控能力,有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顶层决策,构建应急管理新格局
2020年11月9日,应急管理部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智慧应急”建设现场推进会。全国各省应急管理厅分管科技信息化的主要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指出,各地要全面启动智慧应急建设工作,在信息化全覆盖基础上,更加注重系统融合和智能升级。要推进监测预警系统全覆盖和智能化,加快高水平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要推进应急指挥系统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和灾害事故信息获取能力,建强“应急大脑”。要推进“互联网+监管”智能化升级,提高监管执法和服务企业水平。要推进智能科普宣教培训和应急信息发布,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动员能力。要加强新型智能装备研发应用,提高应急救援实战水平。
2022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聚焦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两大类突发事件,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规划》指出,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由此可见,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应急管理工作需要进行主动适应。
智慧力量,助推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危险化学品、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传统高危行业和消防领域安全风险隐患突出。另一方面,新能源、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一些“想不到、管得少”的领域风险逐渐凸显,让防控难度不断加大。
在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与日俱增的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也为应急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工具。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加速融合,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不断深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将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的有效融合、深度应用、形成规模,实现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能力进入现代化水平阶段。
在《规划》中提出,强化风险监测预警预报。充分利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遥感、视频识别、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技术。广泛部署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微型化感知终端,高危行业安全监测监控实行全国联网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区域联网。推进跨部门、跨地域的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共享。
智慧赋能,应用场景不断延伸
2018年至2020年是“智慧应急”建设的准备阶段,经过实践探索,“智慧应急”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为循序渐进推动应急管理工作迈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智能化加持下,应急管理工作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应用场景也在不断地向各个领域延伸。
通过全国“电力助应急”监测系统,对春节前后煤矿和危化企业开展复工复产情况进行分析。将全年用电数据和历史同期用电数据比对,可以判断出该企业在春节期间属于正常生产。此前,要通过实地走访对企业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检查,现在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联网看到企业内部的生产、值守情况,也可以实时监控重大危险源当前的运行状态。
在面对大震巨灾及“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条件时,保障应急通信是救援指挥工作的一大难题。对此,应急管理部创新性构建应急战术互联网,研发数字化现场指挥调度平台,有效提升了重特大灾害应急通信保障、指挥决策、力量调度等实战能力。
防汛期间,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自动识别淹没范围、淹没房屋数量,通过铁塔大数据分析受灾区域通信受损情况,从而作出精准决策。
全国试点,带动全国“智慧应急”建设整体发展
自组建以来,应急管理部始终把科技信息化工作作为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工程,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发展目标,信息化实现跨越发展。从2020年9月起,确定了天津、河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东、云南等十个省(直辖市)开展“智慧应急”试点建设,至当年年底已完成试点建设目标,以先进典型带动全国“智慧应急”建设整体发展已经具备条件。
例如,在山东省开展了“电眼工程”试点建设,打造了依托电力大数据精准识别异常行为、靶向开展监管执法的业务模式。在江西省率先开展了“互联网+执法”系统试点推广。黑龙江采取“省级统建,省、市、县分级应用”的集约化建设模式,坚持部级统建省级不建,省级统建市县不建,避免了重复建设问题。河北省应急管理厅以指挥中心作为枢纽,积极开展横向部门对接,截至目前,对接了消防、林草、水利、自然资源、地震、气象、公安、交通、文旅等部门已建设的应急相关信息系统。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各试点单位夯实了信息化支撑能力,形成了一批30余个智能化的应用模式,建强了专业化保障队伍,营造了“智慧应急”建设生态,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积极的应用成效,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行业风口,智慧应急将改变智能监测传感市场的传统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智慧应急行业规模约为557亿元,上涨20.6%。随着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加快,对于智慧应急行业的需求较高。从近几年国内智慧应急行业的走势来看,智慧应急行业增速较高,保持在20%以上,虽然智慧应急行业规模在整个应急行业中还较小,但未来的智慧应急行业规模市场空间较广。预计在未来数年,智慧应急产业仍将高速增长,国内市场将迎来智慧应急产业的快速成长期。
而随着各地“智慧应急”建设不断拓展和深入,以及物联网在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推广,智能传感器在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规划》在“壮大安全应急产业”部分提出,要鼓励企业提供“应急管理与指挥调度平台、应急通信产品等新型应急指挥通信和信息感知产品”。早在2021年8月31日,应急管理部发布《关于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候选名单的公示》,将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列为首批拟创建名单重点实验室。9月30日,应急管理部批复同意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2021年10月9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并委托相关部门面向全国征集27个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项目。
因此,包括基建、交通、能源等大型结构的安全监测的应用场景的巨大需求在内,智能传感器行业将迎来巨大发展契机。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到2026年,中国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39亿美元。其中,作为新兴行业的安全应急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强力助推下,也将成为这一市场的细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改变智能传感器行业由汽车电子、工业制造、网络通信、消费电子和医疗领域等组成的传统格局。
权威平台,深圳应博会助力智慧应急政产研融合应用示范
深圳是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先行示范区”,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应急管理工作,2016年成立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2018年市政府与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共建成立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2021年深圳市人民政府与应急管理部共建成立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为“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一个高质量平台,为“智慧应急”成长提供了一个肥沃的多维空间,深圳是最早“智慧应急”理念的提出以及试点建设城市之一,“智慧应急”是安全应急产业顺应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需要,提升应急产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是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深圳具有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和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推动安全应急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融合,发掘培育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产业集聚、配套融合、功能互补的协同创新发展局面,为我国的安全应急产实现跨越式发展探索新业态、新模式。
中国(深圳)国际应急产业博览会是国内知名的安全应急产业为主题的专业展会。在各方参与和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创新与发展,已逐步成长为业内极具影响力的专业应急展会之一。
将于2022年9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应急产业博览会,以“发掘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强健稳固安全应急产业链,促进安全应急科技现代化,开创应急管理事业新版图”为主题,聚焦安全应急产业中的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综合服务三大方向。博览会特别设立智慧应急展区(软件、硬件、通信及终端监测感知设备)主题展区,全面展示5G+智慧应急管理系统、智慧城市管理、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预警与监测、智能救援装备、安全防护与智能防疫装备、智慧消防科技、测绘地理信息与装备、新型应急服务、应急科普体验及应急产业综合服务等当下“智慧应急”相关的重点领域成果,届时来自全国100多个城市应急管理部门超2000+代表将亲临大会现场交流,活动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应急管理与科技的协同发展,带动区域性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引领智慧应急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成为政、产、学、研、金等融合应用的示范平台。